飲食養(yǎng)生不但要做到節(jié)五味、節(jié)饑飽、調和五味,而且還要調寒熱?!鹅`樞·師傳》曰:“食飲者,熱無灼灼,寒無滄滄。寒溫中適,故氣將持,乃不致邪僻也。”指出飲食寒溫要適中。唐代孫思邈在《備急千金要方》中說:“凡食太熱則傷骨,太冷則傷筋。”明代龔廷賢在《壽世保元》中說:“凡以飲食,無論四時,常令溫暖。”與《內經(jīng)》思想完全一致。
四季的飲食冷熱
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云:“用寒遠寒,用涼遠涼,用溫遠溫,用熱遠熱,食宜同法,有假者反常,反是者病,所謂時也。”提出運用寒涼藥物要遠離寒涼的季節(jié),運用溫熱的藥物要遠離溫熱的季節(jié),并且食物和藥物的運用原則相同,即“食宜同法”。這里的“寒熱溫涼”在《內經(jīng)》里的本意是指藥物或食物的性質之偏,如藥物的肉桂、食物的韭菜性溫熱;藥物的黃連、食物的綠豆性寒涼等,但后世醫(yī)家將其義擴充后也包括食物的溫度,與理也通。即秋冬季節(jié)應少食寒涼低溫的食物,春夏季節(jié)應少食溫熱或燙的高溫食物。按照這段文字可以推理得出:秋冬季應多食溫熱稍燙的食物以助陽氣,糾正秋冬季人體陽虛陰盛的現(xiàn)象;春夏季應多食寒涼的食物,防止體內陽氣過盛,夏季還可以起到消暑降溫的作用。
然而這種飲食要求又不能走向極端,如夏季雖宜常吃寒涼及瓜果以清暑,但又不可過食無度,夏季由于天氣炎熱,脾胃功能減弱,不注意飲食衛(wèi)生或飲冷無度,均可導致脾胃功能紊亂,引起胃腸道疾病的發(fā)生?!秾O真人衛(wèi)生歌注釋》記載了夏季食物的具體宜忌:“盛暑之時,伏陰在內,腐化稍遲,瓜果同疏,多將生痰,冰水桂漿,生冷相值,克化尤難。”這些論點是立足于維護脾胃功能,預防胃腸疾病的發(fā)生而提出來的。
冷熱不調 病生腸胃
在食物消化吸收的過程中,雖然多個臟腑都有作用,但最直接的是胃腸,因此,食物寒熱造成的損害首先也在這里?,F(xiàn)代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長期進食過燙食物是食管炎、胃潰瘍,甚至胃癌等消化系疾病的重要誘因。這種現(xiàn)象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(jīng)被人們發(fā)現(xiàn)?!端貑?middot;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“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;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于六腑。”指出食物過寒過熱可以損傷六腑(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)。
冷熱失宜 損傷五臟
飲食之寒熱也可以對五臟產(chǎn)生影響,《靈樞·邪氣藏府病形》明確提出了“寒飲傷肺”的觀點,謂“愁憂恐懼則傷心,形寒寒飲則傷肺,以其兩寒相感,中外皆傷,故氣逆而上行”。寒飲首先入胃,為什么會影響到肺呢?《素問·咳論》從經(jīng)絡方面進行了解釋,云:“其寒飲食入胃,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,肺寒則外內合,邪因而客之,則為肺咳。”說明寒飲入胃,可以通過肺的經(jīng)脈上入于肺,造成肺寒而生咳嗽?!鹅`樞·經(jīng)脈》云:“肺手太陰之脈,起于中焦,下絡大腸,還循胃口,上膈屬肺。”指出肺的經(jīng)脈“循胃口”與胃相連,因此,生冷食物入胃后,其寒涼之氣能夠通過經(jīng)絡影響及肺。這種因飲食生冷而誘發(fā)咳嗽的現(xiàn)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多見,很多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,常因為食用生冷之物而誘發(fā)舊病或使病情加重。
飲食冷熱 因人而異
《內經(jīng)》對飲食物溫度的要求既有一般規(guī)律,又有個體差異,以上所述均為一般情況,除此以外,《內經(jīng)》還有飲食寒溫要因人而異的論述。一般而言,里熱盛者宜適當進食寒涼食物,里有寒者宜適當進食溫熱食物。如《靈樞·師傳》就提出了要根據(jù)病人的病情調節(jié)食物寒溫的要求,要讓病人感覺飲食適宜,盡可能滿足病人的喜好。
對于《內經(jīng)》里的便寒、便熱,《脾胃論·攝養(yǎng)》篇做了進一步說明,云:“或大熱能食而渴,喜寒飲,當從權以飲之,然不可耽嗜(過于嗜好)。如冬寒喜熱物,亦依時暫食。”提出夏天氣候太熱,能食而口渴,喜喝寒涼飲料者,應當給予以解其煩熱,但不可過于嗜好,防止寒冷傷中。冬天氣候寒涼,喜愛熱飲食者,亦宜暫時給予以助溫暖。
另外,疾病狀態(tài)的飲食寒熱又與常人不同,《瘟疫論·論飲》曰:“煩渴思飲,酌量與之……如大渴思冰水及冷飲,無論四時皆可量與。蓋內熱之極,得冷飲相救甚宜,能飲一升,止與半升,寧使少頃再飲。至于梨汁、藕汁、蔗漿、西瓜皆可備不時之需。”此時之冷飲是作為治療疾病的手段,因此,“無論四時皆可量與”。盡管如此也還是提出不可驟飲、多飲,“能飲一升,止與半升”,并備梨汁、藕汁、甘蔗汁、西瓜等生津止渴、滋養(yǎng)胃陰之品供患者不時之需。
綜上所述,飲食養(yǎng)生對飲食物的溫度一般是要寒溫適宜,不能過寒過熱,但在特殊情況下又需靈活掌握,陰盛陽虛喜進暖食者可適當進食溫熱,陽盛陰虛喜進冷食者則宜適當進食寒涼。食物的冷熱作為調整體內陰陽平衡的一種手段對于養(yǎng)生有一定意義。